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继孚
很高兴第二次参加汽车论坛。给我的题目谈谈汽车限购与停车难的问题,说实话压力挺大,给15分钟的时间把复杂问题还是有难度,准备的非常简单。大家都在想为什么限购?我们刚富一点,刚刚有钱买车,就限购。就这么一点车搞着停车这么难,到底为什么?大家比较赞成一个观点就是车多,车多就是堵,也有另外一派观点我们这点车真的多吗?好像跟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比我们车少很多,怎么能说多呢?到底问题在哪?
我们先看到底是不是多?这个数字是讲的东京,左边小图红的是东京都,面积跟北京六环内面积差不多2000多平方公里,周围有三个县,通常所说东京都市圈范围,这个范围13000平方公里,跟北京16000平方公里相差不多。这个区域聚集3500万人,北京2100万人。东京都有400万辆车,这个区域跟北京对比有1500万辆,这么大的差异,东京状况不是那么堵,我们车只有他三分之一,人没有他多,为什么交通拥堵呢?大家可能会联想很多问题,我听到很多是管理问题、素质问题,管理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我们讨论很热的像车联网技术解决的,我们看一下为什么?
实际这样的图片,今天有日本的专家,这个照片50年前照的,50年前的东京交通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跟今天很相似,街道小车大车混在一起,虽然看不到自行车,但是这种状况跟我们今天很相似,数据表明那个年代,60几年的时候,东京中心区交通状况平均时速只有15公里,当时称之为通行地狱,而那个时候车有多少呢?65年刚才说的那片区域还不到300万辆车,今天发展反而不堵,为什么?小汽车进入家庭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从世界各国、地区数字来看,这个观点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这条线背后还有一个规律,大家要记住,实际在经济发展初期规律非常相似的,经济增长小汽车拥有水平会提升,经济发展一定水平的时候,比如超过一万美元的时候、比如超过两万美元的时候,其实这个规律就不存在了。就是跟你的富裕程度没有关系。
你看看这些城市之间富裕程度相似,但是车辆拥有水平差距会这么大,为什么?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么大的差异?实际有很多机构研究结果是密度决定,这个道理很简单,越高密度的地方,因为大家拥有资源有限,你采用的交通工具必须要用节约的方式解决,密度低的地方可以用小汽车这样的方式去解决,所以你就会看到,其实从世界来看,无论国家还是地区,还是从城市区域都符合这个规律,比如去洛杉矶、休斯敦就会看到,那个地方没有小汽车几乎寸步难行,城市形态完全低密度的发展,跟今天看到亚洲城市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同样看到为什么亚洲城市相对小汽车拥有水平比较低,为什么低?哪低?东京内部高外围低,周围中心城密度还是很高的,北京也是如此,那么车辆我们注意看,实际中心城这一块很低的,实际外围高,因为外围低密度。由于原来不到300万发展1500万,实际发展外围,而中心这一块没有强大。我们反着中心高外围低。
具体看详细的数据,北京和东京的数字画一个图,横轴是密度,纵轴是人均拥有车辆的数,我们是反斜线,城市密度越高的地方拥有水平越低,而我们密度越高拥有越高,500万辆绝大部分都在城市市中心,这才是根本。不要简单看车辆数,一定要看车在哪里,这是核心,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特殊,他们那来降下来?东京都降下来,东京市中心区域降下来,而高的地方外围区域,这个是需要我们特别思考。再具体把东京23区部,相当于北京五环内范围,这个范围内东京使用小汽车出行8%,北京是多少吗?北京是32%。我们北京市居民在通行当中使用消费者比例有三分之一是用小汽车在市中心使用的,东京这个比例连8%不多,我们拥有水平是东京的两倍,使用水平又是他的两倍。一辆汽车平均行使里程1.5万,东京4000,为什么今天北京这么点车会这么堵。为什么这样?这个过程到底怎么回事?东京也没有搞限购、也没有搞车牌拍卖,纽约也没有、伦敦也没有。而这些城市上个世纪60年代二战经济复苏的时候,也经历非常严重的交通拥堵、包括环境污染,但是今天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心车辆到底靠什么减?摇号还是限行,减下来才是根本。为什么香港到现在只有40万私车,人均拥有水平只有我们三分之一。
后来跟香港官员沟通以后,他说在香港不会像北京一样,买一辆车没有地方放就放路边,在香港不允许,买一个车需要车位,在港岛平均一个车位价格200万港币,每天开车停车费多少,仅仅是夜间停车的地方。同样的道路,美国几乎人人都有一辆车,但是纽约就是50%家庭没有车,到纽约曼哈顿77%家庭没有车,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住在曼哈顿岛上人仍然没有车,不是他们收入低、不是买不起车,也不是他们不需要车,也不是整天在曼哈顿岛上不出去,为什么不买车?因为那个地方寸土寸金,那个地方停车需要多少钱?每平米造价价格比曼哈顿公寓还要贵。一辆需要多少空间呢?简单来讲,如果我们放开去想,如果也像美国一样人人都有一辆车,在我们城市会有什么场景?就是楼有高,停车楼必须有高。
这张图是韩国釜山拍的,我们北京好多配件40平米,因为要有坡道,这个面积远远超过我们城市居民,中国大城市居民平均的住宅面积,我们北京只有28平米,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地价考虑,连住房解决不了没有地方建,实际我们停车在免费。我们05年调查的结果,北京城六区,小汽车出行当中停车免费23%,到2010年上升26%,比如今天到这里开会停车免费,到一个地方办事停车是免费,去商场购物停车是免费,去公园、去学校等大量时间是免费,即使夜间我们说北京停车位严重短缺,但是没有一辆车停在半空。不是北京特殊,全中国城市数字几乎全是如此。
常常说到今天停车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我们管理和价格没有起作用,背后问题非常大,很多区域随便定,但是地下空的。很多小区停车停的非常严重程度,但是离很近的地方空的。所以今天还有机会,现在不敢下决心。当时伦敦的场景,东京当年60年代也是这样的场景,怎么办?规范,停车必须入围,收费员改成执法员,然后调整价格,一点点把道路清出来,东京花了20年时间一条马路一条马路清出来,只不过这个历史久远一点。你去问国外的专家,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一段历史,所以到今天再去看,来自日本的朋友一定赞成我这个观点,东京街头不允许随便停的。
再告诉大家非常通俗的比喻,说我们停车没有办法治。长安街两侧有没有需求?没有乱停车因为有人管。你赞成这样的观点吗?对于中国来讲,什么我们的特色,什么是我们国情?其实密度就是地少人多,我们密度决定的,而我们对待小汽车态度,为什么限制别墅?为什么不能够低密度发展?我们政府应该干什么?应该建保障房,而不要压低别墅价格,否则的话是不是谁都想住别墅。如果把别墅价格跟经济适用房一样的,怎么分配。为什么土地消耗这么大情况下,我们却走这样的路,今天限购造成今天停车难的问题,归根到底没有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不是中国特殊,是制造和城市特征、密度相适宜的交通方式,北京高密度发展区,毫无疑问小汽车不能自由发展、不能自由拥有也不能自由使用,做不到。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而这个问题恰恰出在我们从上到下都不认可这个道理,都不想承认这个残酷的现实。要想把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好,单纯靠限号、摇号是不行的。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公平,摇号表面公平其实极大的不公平。靠运气实现,实际没有运气之间巨大的交叉,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失衡。我就讲这么多。